「可不可以砍樹?」
在一個連都市行道樹都有團體誓死捍衛的時代,很難想像答案是 Yes。
在台灣,由於過去林業經營不善 (說是不善還太客氣了) 的緣故,想到伐木兩個字,我想大家腦袋裡首先冒出的是另外四個字:濫墾濫伐。光是這樣的直覺反應,就足以讓輿論抵制任何的開發或破壞自然行為。
在我正在寫的書裡面,有提到環保主義中的派系之爭:保存主義(Preservationism) 和保護主義 (Conservationism)。前者主張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不能動,後者主張可以為了人類文明的福祉而進行永續利用。
台灣社會的民心,大體而言是往保存主義傾斜──原因很複雜,但我覺得除了過去慘痛的濫伐教訓之外,另一點是保存主義的論述簡單暴力、清楚明瞭,所以容易受到認同;而保護主義這一派卻要為了確保「永續性」殫精竭慮,需要精細的研究和說服工作之外,還要提防派系內出現「披著羊皮的狼」。
如果把那位來自蘇格蘭的鬍子哥約翰‧繆爾(John Muir)──美國20世紀初保存主義派的最高精神領袖──丟到台灣來,大家可能以為他會反對伐木吧?其實不然,在真正大規模的開發案讓兩派反目成仇之前,大家還算是相處愉快。就算是那個繆爾,也曾對林業抱持著正面觀感,因為彼時的環保人士勢單力薄,林業是保護森林不被皆伐的最佳武器。
.
換個角度想,盡是砍別國的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,好像也不太對吧?現在台灣人,應該要對自己更有信心一些!相信只要透過公民的監督和政府的完善管理,我們的林業絕對可以比肩先進國家,不會像後段班一樣粗暴地拿木材換錢。
這其實才是林業──林務局的老本行,不是森林遊樂區或管理嘉明湖國家步道喔!😆
.
但還是有悲觀的一點,那就是台灣山區的地勢普遍陡峭 (爬山的人最清楚)又容易崩塌,運營山域林業(mountain forestry)的成本不低,似乎光是年年維護林道的成本就會入不敷出~
但我想,首先還是大家要能認同林業對國家的戰略價值,瞭解到透過完善的經營管理,我們的環境之中的確是有容納伐木的空間存在。
.
最後回過頭來想想,對啊!!太多的問題都出在經營跟管理上面了,又豈止是林業。 (望向我們的山屋和步道)